寒门女孩清华毕业典礼发言,为何感动万千网友?
7月7日上午的清华大学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工业工程系2015级本科生张薇同学代表毕业生发言。短短几分钟,让万千网友感动。
我要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这位从甘肃国家级贫困县走出来的大学生,柔弱但坚定地告诉在场的几千位观众: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微博
网友们为她点赞,出身寒门,回报社会,为社会贡献力量与出身富裕和贫困无关。
她来自甘肃镇原——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那里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实验环节,她甚至没有见过比赛所用的仪器,当她终于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已经到了。
她说: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异如此巨大,短暂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变家乡教育现状的种子。

公平的起点是什么?
图片来源:摄图网
看到这里,我感触特别深,“寒门再难出贵子”已经喊了很多年,现实情况可能比这句话本身还要让人沉默,找了一下前几年的数据:
2016年北大录了4000余名本科新生,其中农村学生700余人,校本部近500人,占比16.3%,创近年之最还将保持逐年增长态势。2016年北大和清华在“博雅计划”、“领军计划”、自主招生以及高考录取中,对农村考生进行政策倾斜,一大批“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
刘云杉副教授统计了1978-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后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寒门出贵子”的黄金时代,北大的“寒门学子”占三成以上;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之后仅占一成多。
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2000年以来,尽管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上升,达到了新生数的60%左右,但上重点高校的比例逐年下滑。名校的名额都被谁占了呢?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研究报告通过研究50年数据的结论是:90年代后,只占人口1.7%的社会精英阶层,其家庭子弟占据了40%的北大学生份额。
教育从来就不公平,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地区间教育不平衡,也体现在经济不平衡,张薇同学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用自己的力量去为基础教育做一些贡献,即使不是成为真正的老师,也足以让人感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
再穷也不能穷老师!
教育的不公平,老师水平的差异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前两年,人大附中人事处发布了一则“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公示”让人震惊:
图片来源:人大附中人事处
作为一所中学,此次招聘教师的“最低学历”都是名校硕士。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中学之一,招聘这样学历的老师无可厚非,但也引发了“北大清华的博士去教中学是不是一种浪费”的讨论,网友拉格朗日禅谈到:
对于学生。我相信这些清北出身的博士,不仅是因为智商高,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养成了非常优秀的学习习惯,这样的习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比知识本身很重要。能选择来中小学任教的清北博士老师,其心态都会比较豁达,经历过很多困难和挫折,因此面对孩子,能灌输更多正能量的事物。对知识有着跨越维度和知识体系的认识,懂得如何利用实证看待事物,我觉得对孩子的培养是十分有益处的。
对于老师。教育是一个需要终身付出的工作,需要用心培养学生,做老师容易,做一个好老师实属不易。他们选择这样的工作,教育下一代,相信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这样脚踏实地的工作,满足个人理想,服务于社会最需要的岗位,怎么能说“大材小用”呢?
张薇和她的研究生支教团队,即使力量薄弱,也要为基础教育点燃一束光。
华为任正非提到:
这个时代对一个国家来说,重心是要发展教育,而且主要是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难有有作为的基础研究。
给农村教师多发一点钱,让优秀人才愿意去当教师,优秀的孩子愿意进入师范学校,我们就可以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而今天,多地上调教师工资补助也上了微博热搜,让更多的老师会感到欣慰:
再穷也不能穷老师。
而更多类似的新闻,让我们看到了清华学子的暖心和决心,希望每个莘莘学子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基础教育必须有更优秀的人来做。因为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最后,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张薇的发言全文,重温感动: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毕业生代表张薇在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友、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工业工程系的张薇,非常荣幸能够作为2019届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几年前,因为清华园,我们遇见了彼此。不经意间,清芬园开张了,食堂的餐勺换了,学堂路两旁的树长出了新枝,我们也成长为了更好的我们。我总觉得我们这届学生是幸运的,我们共同见证了艺术博物馆的落成,看到了苏世民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目睹了第一批00后进入校园,还认识了前不久发现的古墓“校友”……几年来的点点滴滴,在离别瞬间涌上心头,此时此刻,首先想说的还是感谢,谢谢所有关怀我们、鼓励支持我们的师长与亲友们,谢谢你们!
我来自甘肃镇原——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犹记得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实验环节,我甚至没有见过比赛所用的仪器,当我终于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已经到了。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异如此之大,短暂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变家乡教育现状的种子。
经过高中三年的拼搏,我幸运地成为了这个园子里的一份子。邱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就告诉我们:“清华学生要具有理想主义精神”,要“听从内心的召唤,突破现实的羁绊,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四年的大学生活告诉我,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是:能坚持、有担当。
坚持,就是身处低谷仍心怀希望,困难重重仍坚定前行。
因为基础薄弱,我时常陷入自我怀疑。微积分作业要比别人多花三四倍的时间,竞选班长不成功,报名实践支队长也失败了,仰卧起坐100分只拿到了20分……《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说:“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沉沦!”
我们都曾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曾在漫漫长夜中苦苦思索,在无人的角落里放声大哭,但只要咬牙坚持,生活就会给你惊喜。后来,我参加了辩论赛,和小伙伴一起获得了“辩论好声音”的冠军;我的仰卧起坐及格了,当上了班长也开始指导实践支队,还顺利拿到了学业优秀奖学金。
我没有辜负自己当时在日记中写的那句话:“无论如何,不许退缩,不许不努力,决不许放弃。”我们不会被困难打倒,咬着牙含着泪,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担当,就是要铭记清华人的家国情怀,不忘初心,坚守理想。
2017年在甘肃特困镇殷家城的一间土窑洞里,我遇到了1位母亲和她的3个孩子。母亲不识字,父亲意外离世,家里只有一张桌子,没有台灯,但姐弟仨却学习得无比认真。我至今忘不了母亲的手足无措,忘不了孩子衣服上的破洞和眼睛里的光,我知道我应该做些什么。
经过我们的努力,这个困难家庭最终得到了北京一家公益组织的长期学业资金支持。过去四年里,我曾前往甘肃、云南、陕西、内蒙等多个省份开展了8次公益实践。我开始意识到,清华人有责任去关注社会,我们的努力真的具有点燃星星之火的力量!
家国情怀体现在清华人坚定的毕业选择上。教育研究院的沈晓东学长在毕业后前往安徽省金寨县担任小学校长,致力于困境儿童的救助和教育;今天和我们一同毕业的来自新闻学院的仁增顿珠走出青藏高原后又坚定回去,毕业后将在藏北草原当一名基层工作者;还有法学院的胡凯,毅然从军入伍,誓要为强军梦贡献力量……在万千选择面前,他们放弃了外人眼中的“最优解”,跳出了自己生活的“舒适区”,走向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也始终记得曾经想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懵懂初心。推研成功以后,我决定延迟入学一年,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清华培养我们成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父母希望我不忘“饮水思源”,朋友们希望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岁月不居,未来可期。我们不仅有坚定不移的决心,果敢刚毅的品格,更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和为理想不懈奋斗的一腔热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心底的热爱与热泪盈眶的感动。感谢清华给我们更加有力的翅膀去翱翔天际,我们将不忘初心坚守信念,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谢谢大家!
我要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这位从甘肃国家级贫困县走出来的大学生,柔弱但坚定地告诉在场的几千位观众: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微博
网友们为她点赞,出身寒门,回报社会,为社会贡献力量与出身富裕和贫困无关。
她来自甘肃镇原——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那里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实验环节,她甚至没有见过比赛所用的仪器,当她终于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已经到了。
她说: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异如此巨大,短暂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变家乡教育现状的种子。

公平的起点是什么?
图片来源:摄图网
看到这里,我感触特别深,“寒门再难出贵子”已经喊了很多年,现实情况可能比这句话本身还要让人沉默,找了一下前几年的数据:
2016年北大录了4000余名本科新生,其中农村学生700余人,校本部近500人,占比16.3%,创近年之最还将保持逐年增长态势。2016年北大和清华在“博雅计划”、“领军计划”、自主招生以及高考录取中,对农村考生进行政策倾斜,一大批“寒门学子”圆梦北大清华。
刘云杉副教授统计了1978-2005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后发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寒门出贵子”的黄金时代,北大的“寒门学子”占三成以上;90年代中期这一比例开始下滑,2000年之后仅占一成多。
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2000年以来,尽管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比例逐年上升,达到了新生数的60%左右,但上重点高校的比例逐年下滑。名校的名额都被谁占了呢?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发表的研究报告通过研究50年数据的结论是:90年代后,只占人口1.7%的社会精英阶层,其家庭子弟占据了40%的北大学生份额。
教育从来就不公平,哈佛公开课《公平的起点是什么》指出,“即使是努力本身,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幸运的家庭环境。”两位罗斯福总统都毕业于哈佛,“布什家族”四代都是耶鲁校友,小布什在竞选的时候甚至开玩笑说,“我继承了我父亲一半的朋友。”
地区间教育不平衡,也体现在经济不平衡,张薇同学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用自己的力量去为基础教育做一些贡献,即使不是成为真正的老师,也足以让人感动。
图片来源:摄图网
再穷也不能穷老师!
教育的不公平,老师水平的差异是一个很大的原因,前两年,人大附中人事处发布了一则“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公示”让人震惊:
图片来源:人大附中人事处
作为一所中学,此次招聘教师的“最低学历”都是名校硕士。人民大学附属中学作为中国最顶尖的中学之一,招聘这样学历的老师无可厚非,但也引发了“北大清华的博士去教中学是不是一种浪费”的讨论,网友拉格朗日禅谈到:
对于学生。我相信这些清北出身的博士,不仅是因为智商高,而是因为他们从小养成了非常优秀的学习习惯,这样的习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比知识本身很重要。能选择来中小学任教的清北博士老师,其心态都会比较豁达,经历过很多困难和挫折,因此面对孩子,能灌输更多正能量的事物。对知识有着跨越维度和知识体系的认识,懂得如何利用实证看待事物,我觉得对孩子的培养是十分有益处的。
对于老师。教育是一个需要终身付出的工作,需要用心培养学生,做老师容易,做一个好老师实属不易。他们选择这样的工作,教育下一代,相信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这样脚踏实地的工作,满足个人理想,服务于社会最需要的岗位,怎么能说“大材小用”呢?
张薇和她的研究生支教团队,即使力量薄弱,也要为基础教育点燃一束光。
华为任正非提到:
这个时代对一个国家来说,重心是要发展教育,而且主要是基础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基础教育。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就难有有作为的基础研究。
给农村教师多发一点钱,让优秀人才愿意去当教师,优秀的孩子愿意进入师范学校,我们就可以实现“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
而今天,多地上调教师工资补助也上了微博热搜,让更多的老师会感到欣慰:
再穷也不能穷老师。
而更多类似的新闻,让我们看到了清华学子的暖心和决心,希望每个莘莘学子都能得到更好的教育。
基础教育必须有更优秀的人来做。因为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最后,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张薇的发言全文,重温感动: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毕业生代表张薇在2019年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友、来宾,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是工业工程系的张薇,非常荣幸能够作为2019届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几年前,因为清华园,我们遇见了彼此。不经意间,清芬园开张了,食堂的餐勺换了,学堂路两旁的树长出了新枝,我们也成长为了更好的我们。我总觉得我们这届学生是幸运的,我们共同见证了艺术博物馆的落成,看到了苏世民书院招收第一批学生,目睹了第一批00后进入校园,还认识了前不久发现的古墓“校友”……几年来的点点滴滴,在离别瞬间涌上心头,此时此刻,首先想说的还是感谢,谢谢所有关怀我们、鼓励支持我们的师长与亲友们,谢谢你们!
我来自甘肃镇原——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不便,教育资源有限,经济相对落后。犹记得第一次去省城参加物理竞赛实验环节,我甚至没有见过比赛所用的仪器,当我终于找到仪器开关时,实验时间已经到了。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异如此之大,短暂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变家乡教育现状的种子。
经过高中三年的拼搏,我幸运地成为了这个园子里的一份子。邱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就告诉我们:“清华学生要具有理想主义精神”,要“听从内心的召唤,突破现实的羁绊,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目标”。四年的大学生活告诉我,实现人生目标的关键是:能坚持、有担当。
坚持,就是身处低谷仍心怀希望,困难重重仍坚定前行。
因为基础薄弱,我时常陷入自我怀疑。微积分作业要比别人多花三四倍的时间,竞选班长不成功,报名实践支队长也失败了,仰卧起坐100分只拿到了20分……《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说:“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时时都会感到被生活的波涛巨浪所淹没。你会被淹没吗?除非你甘心就此沉沦!”
我们都曾经历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曾在漫漫长夜中苦苦思索,在无人的角落里放声大哭,但只要咬牙坚持,生活就会给你惊喜。后来,我参加了辩论赛,和小伙伴一起获得了“辩论好声音”的冠军;我的仰卧起坐及格了,当上了班长也开始指导实践支队,还顺利拿到了学业优秀奖学金。
我没有辜负自己当时在日记中写的那句话:“无论如何,不许退缩,不许不努力,决不许放弃。”我们不会被困难打倒,咬着牙含着泪,也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担当,就是要铭记清华人的家国情怀,不忘初心,坚守理想。
2017年在甘肃特困镇殷家城的一间土窑洞里,我遇到了1位母亲和她的3个孩子。母亲不识字,父亲意外离世,家里只有一张桌子,没有台灯,但姐弟仨却学习得无比认真。我至今忘不了母亲的手足无措,忘不了孩子衣服上的破洞和眼睛里的光,我知道我应该做些什么。
经过我们的努力,这个困难家庭最终得到了北京一家公益组织的长期学业资金支持。过去四年里,我曾前往甘肃、云南、陕西、内蒙等多个省份开展了8次公益实践。我开始意识到,清华人有责任去关注社会,我们的努力真的具有点燃星星之火的力量!
家国情怀体现在清华人坚定的毕业选择上。教育研究院的沈晓东学长在毕业后前往安徽省金寨县担任小学校长,致力于困境儿童的救助和教育;今天和我们一同毕业的来自新闻学院的仁增顿珠走出青藏高原后又坚定回去,毕业后将在藏北草原当一名基层工作者;还有法学院的胡凯,毅然从军入伍,誓要为强军梦贡献力量……在万千选择面前,他们放弃了外人眼中的“最优解”,跳出了自己生活的“舒适区”,走向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我也始终记得曾经想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懵懂初心。推研成功以后,我决定延迟入学一年,加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清华培养我们成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人”,父母希望我不忘“饮水思源”,朋友们希望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而我想“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岁月不居,未来可期。我们不仅有坚定不移的决心,果敢刚毅的品格,更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和为理想不懈奋斗的一腔热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心底的热爱与热泪盈眶的感动。感谢清华给我们更加有力的翅膀去翱翔天际,我们将不忘初心坚守信念,乘风破浪直济沧海!
谢谢大家!
上一篇:杭州“二绕”为良渚让道


